亚博vip888官网-www.vip888.com 潘忠武
教学目标:
1、能够快速、正确理解古代浅易诗歌;
2、对古代浅易诗歌题目进行规范、正确解答。
教学重点:
1、总结归纳诗歌解题技巧;
2、正确、规范对诗歌类题目进行作答。
教学难点:
1、掌握并灵活运用诗歌解题技巧;
2、正确、规范对诗歌类题目进行作答。
教学方法:诵读法、默读法、讨论法、总结归纳法。
教学时数:1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
中国古代诗歌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,根据201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(语文)的要求,考生要能够读懂“浅易的古代诗文”,能够“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”,现在,我将和大家一起,学习、探究古代诗歌的解题方法!
二、(投影PPT)显示2017年高考全国I卷诗歌:
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
欧阳修
紫案焚香暖吹轻,广庭清晓席群英。
无哗战士衔枚勇,下笔春蚕食叶声。
乡里献贤先德行,朝廷列爵待公卿。
自惭衰病心神耗,赖有群公鉴裁精。
师:请同学们先用3分钟时间默读这首诗,初步熟悉诗歌内容。
师:好,时间到,我们来看看诗歌写什么内容。哪位同学来回答?
生1:……
生2:……
师:好的,我们集体朗读一遍。
三、(投影PPT)显示2017年高考全国I卷诗歌选择题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两项是( )( ) (5分)
A.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,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
B.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、一往无前,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。
C.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,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。
D.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,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E.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,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。
师:我们先临时分成几个学习小组,(有没有学习小组?)一共八个小组,大家一起讨论5分钟,一会儿五个小组把共识最高的答案讲出来。(进入课题前已经将全国卷I、II的诗歌内容发给学生及各位老师)
(五分钟后,各组展示答案,)
师:第一组?第二组?第三组?……(将答案写在黑板上)
师:第一组的同学,选择AB的理由?第二组的同学,选BD的理由?第三组的同学,选CE的理由?……
可能出现的答案:
生1:“暖吹轻”看不出作者的喜悦之情,所以A错。
师:我们看第一句是不是写“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”?如果不是,那么是不是应该改为“寒风吹”,一个“暖”字,能不能衬托作者的喜悦之情?
生:是……。
生2:B项我认为“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、一往无前”不对,因为“无哗战士衔枚”展现的是考场内的清静,而B项表述为“考生们奋通争先”与“清静”的环境不协调。
师:分析非常好,同学们赞不赞同?
生3:颈联“乡里献贤先德行”一句,明确指出了各地选拔上来的考生要“德行为先”,所以我认为 C项是对的。
师:很好。
生4:D项在诗歌中并没有看到“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”,所以我认为D项不对。
生5:我认为“朝廷列爵待公卿”,“卿”字是古代对人的敬称,我们看到古代皇上对臣下说“爱卿”,可见“爱卿”是对他人的敬称。并且“列爵”也是说有“各种爵位”对待诸公,因此我认为D项的表述是对的。
师:同学们认为他分析得怎么样?有没有不同的意见?
……
生6:尾联“自惭衰病心神耗,赖有群公鉴裁精”说的内容是“我”很惭愧,年龄老了,体弱多病,精神不济,选拔人才的工作全依赖其他考官来完成。所以E项的表述正确。
师:其实我们来仔细看看,作者是真的“体弱多病”,不能胜任选拔人才的工作吗?
生7: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谦虚之词,因为进士考试级别非常高,不可能让作者一人完成选拔人才的工作,也不可能让他在身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让他来主持考试工作,所以他这样说应该是一种谦虚之司,E项表述的“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”是错的。
师:分析的逻辑很严密,同学们是否赞同他的分析?
……
师:根据以上的分析,我们的正确答案应该选BE。到这里,我们是否可以总结诗歌鉴赏选择题的答题技巧:
生1:读懂诗歌。
生2:分析具体诗句。
生3:从诗歌整体上去理解,或者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去理解。
师总结:同学们总结得很好,我们一起来概括:1、初步理解诗歌内容;2、在选项中回归诗歌作进一步理解;3、从诗歌整体去理解内容,如果有注释、有背景介绍,我们还要对注释、背景作深刻的理解。
四、(投影PPT)
2 .本诗的第四句“下笔春蚕食叶声”广受后世称道,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。(6分)
师:请各学习小组讨论,用5分钟时间集合大家的智慧写出答案,现在开始。
(在五分钟之内,老师走到各个小组中参与讨论)
师:好,时间到。哪个组的同学先展示?(各小组先后展示,能有白板投影则用,无则用希沃软件)
生1展示答案:这句话写出了考生在考场上作答时的安静状态。
师:同学们说说这个答案能给多少分?
生2:3分。
师:为什么?
生2:因为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内容。
师:请同学们注意审题,“广受后世称道”,“精妙之处”,显然问题不仅仅是让考生答出写什么内容。我们再看其他同学的答案。
生3展示答案:诗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写出了考场上写字的声音像春蚕食桑叶的声音。
师:这个答案指出了所用的修辞手法。既然这样,从表达技巧的角度,看看还用了什么表达技巧?
生4:以动写静,动静结合。
师:这位同学给我们分析怎么“以动写静,动静结合”?
生4:春蚕食桑叶发出了声响,这是动景,但这种动景却反衬出考场环境的安静,考生们奋笔疾书的场面,所以是以动写静。
师:分析得有道理。那你们组的答案是怎样书写的?
生4展示答案:这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,春蚕食桑发出声响,考场却显得更安静了,以动写静,生动贴切。
师:经过讨论,我们发现这句诗的手法用了两个,一个是比喻,一个是动静结合,那么它表达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呢?
生5:喜悦、赞赏、欣慰。
师:为什么?
生5:因为是选拔人才的考试,考官希望能够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。
师:从哪里看出?
生5:从标题“阅进士就试”。
师:同学们认不认同这位同学说的?
生:……
师:这样我们可以有两种参考答案。
展示PPT:
参考答案1:
①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; ②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桑叶的声音,以动写静,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,生动贴切;③强化了作者对考生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。
参考答案2:
①这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; ②考把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桑叶的声音,看似热闹,实则以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动写静,以动衬静,生动贴切;③强化了作者对考生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。
师: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诗歌阅读主观题的答题思路。
生1:指出手法;
生2:指出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;
生3:还要对诗歌的情感态度进行表述。
师:还有没有?
生4:要分点作答,这样才有层次。
师:总结得很好。
五:课堂练习。(投影PPT)
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14-15小题(2017全国I卷)
编集拙诗,成一十五卷,因题卷末,戏赠元九、李二十①
白居易
一篇长恨有风情②,十首秦吟近正声③。
每被老元偷格律,苦教短李伏歌行④。
世间富贵应无分,身后文章合有名。
莫怪气粗言语大,新排十五卷诗成。
【注】①元九、李二十: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、李绅,即诗中的“老元”“短李”。李绅身材矮小,时称“短李”。②长恨:指作者的长诗《长恨歌》。③秦吟:指作者的讽喻组诗《秦中吟》。正声:雅正的诗篇。④伏:服气。
14.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两项是(5分)
A.《长恨歌》和《秦中吟》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,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。
B.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,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。
C.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“短李”,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。
D.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,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。
E.在诗的最后两句中,白居易称,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。
15.请从“戏赠”入手,结合全诗,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。(6分)
【参考答案】
14.CD
15.①诗人戏谑友人,夸耀自己,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;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,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。
总结:本结课我们以2017年全国高考题作为例子,主要讲解了古代诗歌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答题思路、技巧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针对训练,请同学们回去后认真揣摩、认真领会,在解题时能够灵活运用,做到快速解题、规范作答!